領導這個詞在一百多年前伴隨著西方民主思想的進入中國時,是個鮮活的概念。帶有先進思想的人們活力四射,為了改變現狀,發(fā)動并領導了各式各樣的運動,給中國帶來一股新氣象。那時,領導勞工運動,農民運動,婦女解放運動,白話文運動,新文化運動,掃盲運動,新生活運動的,都是些小人物,沒有權,沒有勢,甚至也沒有錢,在前朝遺老遺少們的白眼之下,憑著理想、信念、熱情發(fā)動民眾,并改變著舊中國的面貌。
時間最早、規(guī)模最大的是孫中山領導的三民主義革命。孫中山是個普通的醫(yī)生,但他領導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歷史事件:他用“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(chuàng)建民國,平均地權”的目標來感召、吸引民眾,用激情和犧牲精神贏得信任,用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結束了長達2000余年的封建時代。孫中山不是為做官。為了推翻滿清,建立共和,實現和平,他置個人寵辱于不顧,寧肯將大總統(tǒng)的位置讓與袁世凱,以換得軍方的支持,使革命不致夭折。
官僚和領導對權力和地位的態(tài)度區(qū)別在于:權力和地位是領導者實現目標的手段,而對于官僚來說,是追求的目標。領導行為與權力結合的時候,可能發(fā)生領導概念的同化和領導實踐的異化。袁世凱得到大總統(tǒng)的位置之后,不想領導革命,也不想當官,他更過分,想當皇上,回到舊體制。若不是他“駕崩”得早,孫中山的革命成果大概要被他葬送。而早年追隨孫中山的蔣介石呢,有了權勢以后,排斥異己,發(fā)動內戰(zhàn),只為鞏固自己的地位,所以顧不上領導孫中山發(fā)動的國民革命了。
在中國這個官本位的文化中保持領導的純潔性很不容易。我們看到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后,在執(zhí)政黨的位置上,“要革命,不要做官”,要做到“兩個務必”(均為毛澤東語),是多么大的挑戰(zhàn)!現在的領導人重提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私利,而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,告誡黨員干部要“權為民所用”,保持“先進性”,目的就是避免共產黨的領導作用被權力和地位瓦解。
如果處于高位,執(zhí)掌大權的人未必是領導,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領導呢?
讓我們從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作用看領導的本質。這個領導案例,堪稱世界典范。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只有百十來人,長期沒有合法身份。就這么一個小團體,贏得了全國人們的擁護,最終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,自身也發(fā)展成為幾千萬人的大黨。這個成功,決不是偶然的。這其中的必然,就是我們要挖掘的共性的東西,普遍通用的領導原則。以下原則體現領導的真諦,在今天并不過時:
·領導者選擇目標,不是執(zhí)行他人的指示。沒有目標,就沒有資格做領導;
·領導者和跟從者的目標一致。正因為目標的一致,人們才和共產黨走到了一起;
·領導者沒有地位,沒有名分,甚至可能沒有合法身份;
·領導者的威望是自己贏得的,不是從外部賦予的;
·領導者的地位在跟從者心中,而不體現為頭銜職務;
·領導者和跟從者關系平等,不是上下級;
·領導者和跟從者的關系像同船航行的舵手和水手,或一同跋涉的向導和行者;
·跟從者是領導者的服務對象,不是領導者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;
·領導者實施領導不靠權勢,不靠強迫,而是靠影響力和能力;
·跟從者出于自愿而跟從。
這么看,領導與據有地位的官僚有天壤之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