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生活就像一面鏡子,如果你想得到一個微笑,你就要先給別人一個微笑。不要一心希望別人為你做些什么,因為事實上別人并沒有任何義務。首先要求自己去接納、肯定、支持你周圍的人,你就會收獲他們對你的喜歡與尊重。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先哲孔子所持的觀點,被西方看作是倫理道德的黃金原則或基本內(nèi)容。確實,設(shè)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,自己不喜歡的,也不要拿去給別人,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,那么人與人之間,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許多矛盾沖突就可以迎刃而解。
人們對原來否定自己而最終變得肯定自己的對象喜歡程度最高
另外,這一實驗最重要的貢獻,就是揭示了人際吸引中的“增減原則”,這些數(shù)據(jù)說明,人們對原來否定自己而最終變得肯定自己的對象喜歡程度最高,明顯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對象,而對于從肯定到否定變化的交往對象喜歡程度最低,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對象。也就是說,在人際關(guān)系中,我們最喜歡的是喜歡我們的水平不斷增加的人,而最厭惡的是喜歡我們的水平不斷減少的人。
后來,其他學者的實驗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,并把這種現(xiàn)象稱之為“人際吸引的增減原則或得失原則”。而阿倫森則幽默地稱之為“對婚姻不忠定律”;意指從陌生人處所獲得的贊許往往比配偶的贊許更有吸引力。因為后者在日久天長的歲月中對自己的喜歡程度逐漸降低,而前者由淡漠突然轉(zhuǎn)向贊許,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。所以說,人們的這一心理傾向中潛伏著對愛情不忠的可能性。
現(xiàn)實生活中,有些人很有心計,他并沒有做什么事情,給你什么恩惠,卻變著法子叫你對他感恩戴德。也有些人對這一心理效應還不甚明了,更不能做到自覺運用,做事雖然費力卻不討好。
在一家食品店里,顧客們常常喜歡排成長隊在一位售貨員那里購買食品,而別的售貨員卻無事可做,一天,店領(lǐng)導問她有什么決竅?!昂芎唵巍?,她回答說,“別的售貨員稱糖時,總是先裝得滿滿的,而后往外取出,而我卻相反,先裝得少一些,過秤時添上一些,并隨便說上一句:‘我送你兩顆,謝謝你光顧,歡迎再來’,這就是我的決竅?!?BR> 其實每位售貨員賣給顧客的東西在斤兩上都是不多不少的,但是,如果先裝多了然后往外取出,顧客會認為是從他的袋子里往外取,在心理上容易懷疑短秤;相反,如果先把糖裝少,過秤時再往里添,顧客對售貨員產(chǎn)生信任感,還認為自己占了便宜。
因此,我們要善于應用人際吸引的增減原則,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盡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現(xiàn)不當所造成的他人對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逆轉(zhuǎn)。二是在形成對別人印象的過程中,要避免受它的影響而失去客觀公正性。